游戏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深圳维纳奇通科技有限公司

Website Home

能区分清楚归属哪个工程的,直接借记在建工程(某某工程),贷记银行存款,无法明确归属的,先借记在建工程(待摊支出),贷记银行存款,待工程完工后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个工程。

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应按“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余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

期末,应将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转入当期管理费用,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

将符合资本化条件但尚未完成的开发费用继续保留在“研发支出”科目中,待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时,再将其发生的实际成本转人无形资产。

外购或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正在研发过程中应予资本化的项目,应按确定的金额,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以后发生的研发支出,应当比照上述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无论是否满足资本化条件,均应先在“研发支出”科目中归集,期末,对于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转入当期管理费用?

符合资本化条件但尚未完成的开发费用,继续保留在“研发支出”科目中,待开发项目完成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时,再将其发生的实际成本转入无形资产。

(一)研发费用的账务处理会计的计量总是依托于会计确认,确认的不同也决定了计量的差异!

可以看出,企业在对研究与开发费用进行处理时,有以下三种方法:(1)全额费用法,即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作期间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全额资本法,即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期内归集起来,待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时列作无形资产,分期摊销?

(3)成果决定法,即在研究开发费用发生期内,设置多栏式账户专门记录其相关支出,最后按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成果来决定采用何种处理方法。

倘若已经取得成果并预计能够产生收益时,就将相关支出全部资本化;

反之则将其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笔者认为,就我国来说,各类企业应该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但需强调的是同行业应该采取大致相同的方法,在不同行业,则可以酌情选择:(1)若研发费用支出较小,可以采取全额费用法!

这一般应用于传统产业,它遵照了会计的“重要性”原则,即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适当简化核算并反映;

(2)研发费用比重较大的企业,则采取成果决定法?

这主要应用于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

如果宣告失败的开发活动,由于时间长且成本大,采用全额费用法使得当期利润的波动过于剧烈时,可以考虑列作“待摊费用”,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分期摊销,并在会计报表中如实披露该项目的有关内容、失败成本处理方法及其对利润的影响程度等,以便有关方面详细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3)目前,有的企业专门以研究开发或是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主,在这些以研究开发为主要业务活动的单位,可以采用全额资本法,将研发费用全部计入无形资产成本!

如果研究开发活动失败,则应将失败成本全部、及时地转入管理费用。

由于全额费用法是传统的记账方法,且在会计制度上与会计准则上有明确的规范,本文不作更多的阐述?

而全额资本法,其实质就是把研发时发生的所有支出都列作资产,这种方法简单且适用面不广。

所以,下文将重点讨论成果决定法。

成果决定法,笔者认为当今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采用此方法?

高科技产业其本身的制造费用相对较低,间接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包含在间接费用内的研发费用就有必要按照相关的作业分别进行归集,然后,再根据最后的研发结果,来决定费用的分配!

这是作业成本思想的体现。

由于研究开发并不一定能最终取得成果,所以,在处理研发费用时,应该分别对待开发不成功与开发成功两种可能。

当然,不管研究开发是否成功,在最初的研发期间并不能知道未来的结果,但是研究开发费却发生了,所以需要有一个过渡账户来登记这笔费用。

笔者认为较为合适的账户是“长期待摊费用——研发费用”,即在费用发生期,作会计分录:借记“长期待摊费用——研发费用”,贷记相应科目?

这里应注意一个问题:企业研究开发某项产品、技术、设备,初衷是认为会成功的,会获得收益的,而不是相反,而且,企业毕竟是一个营利性的组织,所以预期研发收益高于成本是我们继续讨论的前提。

研发是否取得成功,在最初阶段无法确知。

此时可以设置一个类似于与“应收账款”相对应的“坏账准备”一样的备抵账户,建立一个“研发费用备抵”与研发的“长期待摊费用——研发费用”相对应,期末以技术分析其失败的可能性有多大,来决定各期应该提取和实际提取的“研发费用备抵”(以下简称费用备抵)。

企业每期期末应该计提的费用备抵=总的投资额×(1-期望成功率),而每期实际计提费用备抵应为当期应该计提的减去其账户的贷方余额(或加上借方余额)。

当期计提的费用备抵,计入管理费用,予以费用化,待研发成功时,计提的费用备抵一次转回;

(二)研发费用的信息披露基于《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实质重于形式”和对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要求,企业应将研究开发费用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单独披露!

“长期待摊费用——研发费用”及“研发费用备抵”的期末余额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以向报表使用者明示企业在研究开发的投资力度,提示报表使用者对研发进程的关注。

对于自行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则将“长期待摊费用——研发费用”及“研发费用备抵”转为无形资产,并列入无形资产项目,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

同时,在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中,笔者建议增加一张附表——“无形资产的具体构成明细表”,在该附表中对企业的每项研发项目及其进度进行列示。

包括当年投入成本、累积投入成本、预期成功率、研发费用备抵计提以及研发费用净值等;

此外,对于自行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在转入无形资产后也应列入此表,并反应其折旧和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以披露企业在研发中的实际能力和进展情况,以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研发情况和科研技术力量进行评价。

以上就是本文主要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得到你,其实只要你认真阅读,一定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加油?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认为,评价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资格有时是困难的。

因为企业难于确定是否存在以及何时存在将产生可能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辨认资产,以及难以可靠地确定该资产的成本?

鉴于这一困难,对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进行计量时除了要遵循无形资产确认和初始计量的一般要求外,国际会计准则还根据企业无形资产研发过程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将自行开发过程划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并据以规范不同阶段研发费用的处理。

通过国际会计准则和对我国研究开发费用处理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工业企业行政机制,笔者认为以下的处理方法比较合理。

当企业得到国家或国家以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赞助时,作分录为:借:银行存款贷:研究开发费用基金——国家资助或国家以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赞助这种基金是企业的一种负债式基金(外部仅提供资金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列于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类)或企业的一种营业外收入基金(外部提供资金,列于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类)!

但是不论企业是否取得国家资助、国家以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赞助,企业在期末都需要从税后未分配利润中进行预提(不妨暂定1%)研究开发费用基金,会计分录为:借:未分配利润贷:研究开发费用基金——企业预提实际上这种预提是作为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的一部分而存在,处理上类同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基金,亦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类中。

若研究开发失败,则将研究开发费用转入“营业外支出”,因为此时该项费用支出不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

同时这样处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企业乱用该基金进行研究开发,因为企业的“营业外支出”是由于企业正常营业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若是金额过大,必然会引起检查评审部门的注意;

若研究开发成功,则需要对该研究开发费用进行资本化:借:无形资产贷:银行存款借:研究开发费用基金贷:研究开发资本以上这种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领导者由于考虑到其任期内的业绩而放弃研究开发的问题,因为该基金的设立不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是税后预提,而且对何种情况下研究开发费用进行资本化也做出了很好的定位?

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完善,比如说当这种基金达到多少比例时,可以停止预提等?